近日,北咨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市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咨设计院”)传来捷报,由其承担的北京市房山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顺利取得市发展改革委初步设计概算批复,为项目后续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引领 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大幕开启
时间回溯到2023年,国务院批复《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规划》,明确提出2026年8月前建成8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涵盖北京房山、昌平,天津蓟州、西青以及河北廊坊、唐山、沧州、邢台等地。这一规划为区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房山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也应运而生。
精准定位 打造应急救援“硬核”力量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大学城西拓展区,总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服务楼、装备储备库、训练场地、直升机停机坪等。
房山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严格落实规划要求,按照“一场所三基地”功能定位开展方案设计工作。
“一个场所”
指挥场所:这里是应急指挥的“智慧大脑”,重点实现与国家和其他省市区域中心的互联互通。在灾害事故发生时,能够保障专业指挥调度顺畅,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三个基地”
综合救援基地:作为应急救援的“尖刀和拳头力量”,重点保障市森防总队驻防,同时为外埠支援力量提供临时集结场所,在关键时刻迅速响应,投入救援行动。
实训演练基地:为本市各级救援队伍提供场景式实战演练场所。通过模拟真实灾害场景,提高救援队伍的协同救援能力,确保在面对实际灾害时能够拉得出、打得赢。
装备储备基地:为驻防、轮训、临时集结队伍提供装备存储场所,保障日常训练和抢险救援的装备需求,让救援工作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项目建成后,将直接服务京西南地区、辐射京津冀4500万人口,实现“一分钟接警、三分钟研判、五分钟联动、三十分钟救援力量到场”的快速响应目标,为区域安全保驾护航。
科学布局,破局前行
面对与同级别项目相比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挑战,北咨设计院迅速行动,通过现场踏勘、走访调研,全面细致地梳理建设需求。团队秉承“创新、共享、绿色、经济”的理念,对多种布局模式进行了反复比选,从分散式组团到线性序列,从水平展开到立体叠置,最终确定了“集约型高密度”方案,即将“剖面”作为第一设计界面,以立体空间开发替代传统平面扩张,通过“地面—空中—地下”三维复合布局,将指挥、救援、训练等功能垂直优化组合。这一创新设计不仅满足了全部功能需求,还将训练场地容量提升117%,实现了“零用地增量”下的价值最大化,为项目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创新设计,保障功能
设计团队对建筑群采用周边式布局,将建筑对外沿街布置,对内围合成院落式,确保合理训练空间。这种布局还有效降低了场内风速,避免了冬季西北风对基础体能训练场的影响,同时还能引导夏季风进入训练场地,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场地微气候。此外,场地专门设置了通风廊道,其走向与夏季风风向一致,可有效引导专业实火训练场产生的热量及烟气,为训练人员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北咨设计院充分发挥北咨公司在全过程咨询领域的优势,积极协助建设单位推进各项审批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北咨设计院将深入贯彻全过程服务理念,积极保障项目后续建设,为区域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