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专题四:凝聚优势创新资源合力,构筑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作者:孟晨曦 叶曾 发布时间:2024-07-02

导语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从2.24日开始,北京北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陆续推出《北咨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专题》,述说十年来产业、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成效,研提未来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相关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稳步增长,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相对差距缩小,协同创新卓有成效。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阶段,亟需破解协同创新掣肘难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走深走实,聚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一、三地协同创新初显成效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初现雏形,在体制机制完善、关键环节合作、载体平台共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全面探索“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创新空间布局。

(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畅通

京津冀协同创新“1+3”联动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三地分别建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相关工作。联合签署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制度,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移转化。

(二)协同创新关键环节加强合作

技术市场加快融通合作,中国技术交易所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实现信息互通、成果资源共享,建成中关村机器人中心等多个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河北长城汽车联合建立首个京冀联合实验室,开展区域内联合技术攻关。共同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累计投入经费8700余万元,围绕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资助17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

(三)中关村引领协同创新持续深入

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800余家。高水平推动中关村合作园区建设,积极促进北京科技服务模式向津冀延伸,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累计注册企业4913、1328、362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于2023年8月揭牌运营。

二、跨区域协同创新存在难题

坚持目标导向,围绕成果转化效率、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剖析协同创新存在问题。

(一)北京科技成果在区域内部转化率较低

津冀创新承载力不足,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业整体水平偏弱,导致近两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仅占流向外省份的8.1%。地区科技成果“蛙跳”到长三角进行转化现象突出,北京科技成果流向长江经济带地区占比为36%,是流向津冀的4.5倍。

(二)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明显

北京各创新主体针对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相对不够,加之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对接机制,导致北京对于河北重点产业的研发储备不足。北京创新成果供给突出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河北创新需求突出行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存在差异,这种研发成果供求错位制约区域整体产业转型升级。

(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京津冀尚未形成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2022年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不足1.2%,低于全国1.39%的平均水平。全国500强企业中北京企业研发强度仅2.1%,低于上海的3.2%、深圳的3.6%。

三、京津冀协同创新建议

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要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强化创新渠道,带动津冀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联动,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一)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优化重组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在京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在轨运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计划,超前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在低碳能源、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布局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群。提升“三城一区”创新能级,健全“三城一区”统筹联动和融合发展机制。

(二)推进区域内科技成果落地津冀

贯通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健全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形成信息共享、产学研扁平化合作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在津冀转化应用。增强科技服务业对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的支撑能力,研究制定科技服务业扶持政策,支持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

(三)深化创新链产业链有效融合

加强“硬科技”创新布局,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引导区域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和产业项目入链聚群,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围绕互联网3.0、人工智能、光电子、低碳技术等重点前沿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启动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四)构建科技企业全周期支持服务体系

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加快推动独角兽、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企业发展,培育旗舰型一流科技企业。推动央企、国企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发布面向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清单,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放。优化创新要素供给,建成一批硬科技导向鲜明的标杆孵化器,营造创业环境。


本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