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专题六:强韧灾害风险协同管理,筑牢京津冀安全防线
作者:胡菲菲 袁钟楚 发布时间:2024-07-29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从2.24日开始,北京北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陆续推出《北咨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专题》,述说十年来产业、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成效,研提未来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相关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7月京津冀区域遭遇了140年来最严重的汛情,防灾救灾形势一度十分严峻,北京房山区和门头沟区、河北涿州市等地灾害较为严重。特大暴雨过后,加强京津冀区域洪涝灾害防范研究,强化京津冀流域防洪治理,建立健全京津冀防洪机制,对于保障首都安全、加强三地防灾减灾协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灾害防范现状情况

防洪机制方面,三地均成立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北京市建立首都防汛救灾央地联合工作机制,下设恢复重建组等6个小组,恢复重建组包括综合协调组、项目推进组和保障监督组,项目推进组由市发展改革委担任组长,负责统计水毁情况,已经牵头编制完成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目标。河北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下设由省领导负责的8个工作组,受灾市县成立了相应机构,形成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天津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制定全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统筹推动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次生灾害隐患排查、恢复重建项目梳理和规划编制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流域灾情方面,“23·7”灾情成为海河流域60年以来最大的场次洪水。受台风“杜苏芮”北上与冷空气共同影响,与海河流域历史洪水雨情对比,本次降雨呈现范围广、总量大、时空集中、强度大等特点,暴雨主要集中在大清河系拒马河、永定河系官厅山峡区间、子牙河系滹沱河滏阳河。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83 h面降雨量达到331 mm,为常年全年降雨量的60%,最大小时雨量为北京丰台区千灵山站111.8 mm,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是1963年以来海河流域最大的场次洪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与历史洪水雨情对比见表1。

表1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与历史洪水雨情对比

二、京津冀灾害防范存在问题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比较薄弱。流域内多数河流防洪标准较低,大清河、子牙河水系为50年一遇防洪标准,涿州城市现状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远未达到规划确定的50年一遇防洪标准,本次灾情涿州城区受灾严重。从重点水系维度看,永定河泛区缺少进退洪控制性工程,扒口分洪后,无法控制进退洪水量;大清河流域防洪问题主要存在防洪标准较低、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拒马河、大石河上游缺乏控制性措施,山区洪水直接进入平原;小清河分洪区不能精准控制分洪流量。

图1 永定河流域防洪设施情况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和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体系不够完善。预报方面,受复杂地形条件、台风影响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加上部分水文站点在暴雨中损毁,暴雨洪水预报修正幅度较大。预警方面,受水文预报精度限制及下垫面变化大导致洪水风险分布变化影响,精准预警能力有待提高。预演方面,蓄滞洪区下垫面条件不清,不能快速获取数据底板,尚不能做到实时动态预演。预案方面,调度方案动态调整仍需完善,应急监测能力受洪水和交通条件影响大。目前,数字孪生海河流域尚未全域构建,2023年初步建成数字孪生永定河作为数字孪生海河先行先试项目。

京津冀协同应急保障能力与机制亟需加强。本次特大暴雨,出现山洪、塌方、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灾情影响范围、受灾程度远超预期,群众转移、救援的临时调动安排较为仓促,存在多方准备不充分、救援应急设施不足、救灾救助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强化北京应急保障优势,加强其与津冀毗邻地区的联合指挥、灾情通报、资源共享、跨域救援等机制建设。

三、京津冀灾害防范建议

加强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海河流域水系整体防洪标准,提高永定河、拒马河、大清河、子牙河等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加强流域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推进张坊水库、子牙河娄里、青山水库等开工建设,增加调蓄能力;加快永定河、拒马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等骨干河道堤防建设,推进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畅通泄洪通道;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实施永定河泛区、小清河泛区等蓄滞洪区工程,有序推进居民迁建,确保分蓄洪功能。统筹现代化都市圈市政基础设施规建管,加快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堰”防洪工程体系,建成北京房山、河北涿州等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防洪保障能力。

建立京津冀灾害协同数字响应机制。加强三地防灾协同机制建设,集聚三地合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风险监测方面,借助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手段,搭建京津冀防灾减灾基础信息数据库,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实时汇总和自动处理收集的信息,分析灾害强度、建筑物损坏情况等,以及避难场所、受灾人数、安置情况等,数据库向三地各城市、不同部门共享。在应急智慧化管理方面,探索灾害风险感知技术、信息获取技术研发,基于信息共享数据,建立应急指挥平台,为京津冀高效的工程决策、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撑。

健全京津冀应急物资协同调度机制。洪涝灾害具有跨区域高流动性特点,亟需京津冀建立协调统一的资源联动调度机制。发挥北京政治中心优势,以中央为核心,统筹三地政府和民政、交通、商务等部门,形成应指挥统一、高效协作的急救灾物资调度系统,谋划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旅游居住设施、医疗应急服务、物流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旅居以及嵌入防灾避险等5类设施建设,建成“功能可转换、空间可承载、发展可持续、经济有支撑、安全有保障”的“平急两用”体系,支持平谷区率先探索实践,创建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发挥天津物流枢纽优势,开辟到京冀地区物资专用通道,畅通区域物资运转效率。增强对河北省乡村和山区的终端物资输送能力,依托邮政和商业快递物流体系,加密就近物资调运网点,因地制宜调动车辆、船舶、无人机以及人力等多种运输资源,打通“最后一公里”运输堵点。

本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