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搬迁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自2005年实施搬迁调整改造以来,首钢老工业区始终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战略部署,兼顾保护与利用、传承与活力、长期与短期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城区老工业区城市更新的新路径,初步形成了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首钢模式”,并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广泛推广。北咨研究院持续跟踪研究首钢老工业区城市更新进展,系统性研究了相关典型经验做法,以期为全国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一、超前谋划顶层设计,实施整体有机更新
相比国内其它老工业区,首钢老工业区无论在区位规模还是影响力上都很突出,其更新改造既是首钢集团业务结构调整,更是首都西部地区功能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统筹城市有机更新与产业长远发展。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一般以“推倒重建”实施地产开发或“静态保护”建设博物馆为主。围绕首钢老厂区是“保”还是“拆”,也曾引起各界极大关注和讨论。随着工业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首钢老工业区“跳出房地产”,坚持统筹城市有机更新与产业长远发展,努力打造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和活力复兴,再一次明确并强化更新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2.以整体风貌保护引导区域更新实践。工业遗存是老工业区的生动面孔,为解决风貌传承在更新中难以为继的问题,首钢老工业区创新性地提出“保留工业素颜值、织补提升棕颜值、生态建设绿颜值”理念,构建了包括功能定位与风貌构想、风貌评价与指引、风貌实践与示范等一整套完整体系,创造性地将“织补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复兴”等理念运用到规划编制和项目改造设计中,保障了百年钢城整体风貌和历史价值的传承延续。
3.率先探索了控规层面“多规合一”。构建以城市更新为鲜明特色的规划体系是开展更新改造的前提。随着北京市启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首钢老工业区在有工业遗产“底色”的画卷上绘制规划蓝图,北区在全国率先探索了控规层面“多规合一”,融合了城市设计等十余个专项成果,并在基本指标图则外,以“场地设计、建筑风貌、绿色生态和地下空间”四个附则形式生成80项管控空间要素,为区域更新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提供了遵循和依据。
二、以“保”定“建”,引领京西加速蝶变
实践中,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还未形成有效路径。首钢老工业区坚持“能保则保、能用则用”,率先开创了以“保”定“建”、分类保护的新路子。
1.分层分级保护利用工业遗存。首钢与清华大学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业资源调查评估,从历史、文化、艺术、经济和技术等五个方面对首钢老工业区现存320项工业设施价值逐一调查,确立了分层分级保护原则和框架。在区域层面,北区核心区以“保”为主,局部加建,功能活化,严格保护高炉等重要工业建筑;南区传承区以“用”为主,在传承风貌基础上可灵活改造,开展功能再造和空间更新。此外,以调查评估为依据,通过以“保”定“建”,优化减量建设用地83公顷,为重要工业资源保护预留了更多空间。
2.创新工业建构筑物改造审批模式。工业遗存更新改造项目往往面临用地性质变更、容积率核定、竣工联合验收、经营证照办理等一系列问题。首钢老工业区先行先试,按照是否改变容积率、建筑密度及外轮廓线,明确了工业建筑物审批程序,首创老工业区构筑物改造审批模式,引入企业承诺制,填补了国内相关规定空白。审批模式改革创新大大加快了1号高炉改造等重大项目改造审批进度。在首钢工业建构筑物改造审批政策的带动下,北重、京能石热等京西地区大量老工业区加快启动改造利用。
三、坚持重大活动带动,全面提升功能形象
首钢老工业区借势冬奥服贸两大盛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落实全市部署中,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区域发展活力,重塑并展示了新时期老工业城市崭新形象。
1.借势冬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首钢老工业区紧抓2016年冬奥组委入驻契机,以奥运工程破局城市更新,开展“十大攻坚工程”,先后完成投资近600亿元。随着滑雪大跳台正式亮相,“四块冰”等重大冬奥工程投入使用,老工业区更新改造步入“快车道”。以冬奥工程为引领,冬奥支线等五条轨道贯穿周边,“五横六纵”骨干路网基本形成,新首钢大桥成为京西新地标,首都西大门功能品质实现新跃升。
2.借力时尚科技活动激发区域转型新活力。发挥冬奥服贸品牌影响力和特色工业风貌吸引力,首钢老工业区积极打造“首店”“首发”“首秀”新高地,举办了英特尔、奔驰等国际品牌新品发布会和北京时装周开幕式、抖音嘉年华等一批时尚体验活动。连续四年承办中国科幻大会,落地电子竞技产业品牌中心和游戏创新体验区,着力打造科幻产业聚集区,打造富有时尚科技感的沉浸式体验场景,逐步成为京西城市流量新地标。
四、探索创新实施方式,推进分区滚动开发
首钢老工业区采取自主更新、市场化开发相结合方式,按照开发一块、做热一块原则,探索片区统筹实施路径,创新“原汤化原食”土地政策,有力推进分区分片滚动开发。
1.统筹自主更新与市场化合作。由原土地产权人进行自主更新改造,是首钢老工业区更新的重要做法,总体上以首钢集团为建设主体,通过以企招企、以商招商,实现市场化合作开发运营。首钢集团充分发挥大型国企资源整合优势,搭建区域开发建设平台,对外积极引进专业化、国际化规划设计、管理运营团队,对内整合基金、设计、建设、服务等各板块力量,全面提升土地开发、项目建设、管理运营效能。
2.因地制宜推进分区分期滚动开发。考虑到更新改造规模大且各区域功能不一,首钢老工业区按照成熟一块、开发一块,做热一块、带动一块的原则,确立了集中力量优先开发北区的分区分片滚动建设总体思路。在首钢北区,率先实施条件成熟的冬奥广场、石景山景观公园分区,创新片区规划指标统筹实施方式,满足冬奥组委入驻办公、国家队训练等需求,并通过石景山、秀池-群明湖改造,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3.创新片区规划指标统筹实施方式。老工业区改造不同于空地新建,针对单个地块遗存改造再利用与规划指标落地难以兼顾的问题,首钢研究编制北区综合实施方案,按照“片区整体统筹、地块弹性控制”原则,积极探索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停车位、人防等指标实施方式,创造性实现了工业遗存保护要求下规划指标的片区统筹落实,为工业遗存改造项目落地打开了局面。如北区实现21个地块绿地率弹性控制,允许多个地块停车位集中配建在秀池水下(修建了855停车位),既满足了区域停车需求和规划目标,又实现了周边地块工业遗存保护要求。
4.创新“原汤化原食”土地政策实施路径。依据相关规定,首钢老工业区原工业用地可按照新规划用途采取协议出让、划拨等灵活供地方式。按照“原汤化原食”思路,首钢权属用地土地收益扣除依法依规计提的各专项资金外,专项用于老工业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建设。自实施以来,首钢老工业区土地收益专项用于区域建设,累计拨付专项资金超百亿元,有力保障了长安街西延等重大项目建设。
(本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