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州区水体基本情况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排水下游,地势低凹,多河汇聚,自古有“九河末梢”之称,境内河流分属海河流域的北运河水系和潮白河水系,分布有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凉水河、凤港减河等4级以上流域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河流26条,主要河道长271公里;另有排灌干、支沟渠90条,全长约460公里。根据《北京市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通州区水资源总量1.5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65亿立方米。
根据《北京市黑臭水体判定成果》,通州区黑臭水体共计53个河段,涉及北运河、温榆河、萧太后河、玉带河等39条河流(沟渠),黑臭水体总长264.34公里,其中建成区黑臭水体19条段,长139.53公里。通州区黑臭河段数量及长度分别占北京市认定黑臭河段数量及长度的37%、40%,相对其他区占比最大,治理任务紧迫且繁重。
二、综合治理体系构建
(一)多措并举多元化治理
1.创新治理模式
按照黑臭水体消除任务时限要求,通州区以属地乡镇政府为实施主体,先期开展建成区19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制定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责任清单及工作计划,把任务分解落实到黑臭水体属地乡镇,由乡镇政府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区水务部门联合区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方案技术审查,给予技术支持及指导。同时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黑臭水体治理。2016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复,通州区水务局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分片区实施副中心水环境治理建设,其中包括黑臭水体治理,将非建成区34条段黑臭水体划分到PPP四个片区治理,并引入专业项目管理团队,从设计、投资、招标、手续、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开展项目建设期及运营期的项目管理服务。
2.统筹整合资金渠道
根据《北京市黑臭水体治理清淤工程资金奖励补贴办法》(京水务排〔2016〕141号),积极争取市级财政资金对黑臭水体治理清淤工程予以全额补贴。工程实施过程中,黑臭水体治理沿河截污管线依据当时执行的《北京市农村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项目实施暂行办法》(京水务排〔2016〕175号),由市财政资金给予建设资金30%的奖励。在市级奖补资金基础上,对建成区黑臭水体,同步积极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基本解决治理资金缺口;对PPP模式下非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市级财政奖补资金以外的资金缺口由PPP项目公司负责筹措解决,在运维期通过可用性服务费方式予以逐年返还,有效缓解了政府当期财政压力,确保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3.多方联动协同推进
构建多方参与的黑臭水体治理体系,上下游、左右岸、多部门协调联防联动,协同治理,推进治理工作顺利实施。通州区从上游朝阳、大兴、顺义等区入境16条河流,由市级部门统筹,同步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明确跨区域权责关系,在区界交界处设置常态化考核监测断面,协调解决跨境水质问题。加强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间协同联动,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对非法排污企业责令整改;水务部门负责污水处理和再生水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加强宣传引导作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鼓励居民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发挥监督作用,参与黑臭水体治理。
(二)标本兼治系统治理
1.控源截污
老城区未实现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农村地区截污管网建设滞后,水体沿岸存在生活污水排放口,以及部分小规模企业存在偷排漏排情况,是河道黑臭形成的直接原因。通过沿河铺设污水截流管线,将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2016年至2017年,针对建成区及非建成区黑臭水体涉及的河流(沟渠),组织开展污染源调查,明确排污口位置、排放量、污染来源及类型,通过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顺利完成175公里沿河截污管线铺设,截流污水及雨污合流排放口1300余处,接入市政污水处理厂或新建污水处理站,有效阻断污染物入河。
2018年以来推进治理工作向上游、向源头延伸,在建成区积极开展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及再生水管网建设,雨污混接错接整治等工程建设;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问题导向、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由“村外截流”模式逐步过渡到“进村入户、雨污分流”模式[1]。截至2022年底,通州区建成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厂(站)167座,污水处理能力约57.18万吨/日,城市副中心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2.清淤疏浚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沉积到底泥中,水体受到扰动时,会不断地将底泥中的污染物释放出来,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另外,底泥为一些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殖场所,会将进入的有机物分解成为CH4、H2S、NH3等物质,致使水体发黑发臭[3]。目前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对河底进行清淤疏浚,从内源对污染物进行清除。经研究,清淤会破坏原本的生态平衡,后期修复又是一个长期生态平衡过程[2],所以在确保治理效果同时,应尽量减少清淤扰动范围。
目前河道清淤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水利清淤,即依据河道设计排涝流量及河底高程进行清淤,沟底顺平,在去除淤泥的同时提高河道设计排涝能力;另一种为环保清淤,即根据勘察成果,对淤泥进行全部清除,在局部淤泥较厚河段,清理后可能会出现大坑,造成水体滞留,易形成新的黑臭水体。通州区在工程实践中,采用改良后的环保生态清淤方式,依据勘察成果,将限定深度范围内的淤泥全部清理出,同时河道结合现有控制性水工建筑物底板高程保持一定顺坡避免水体淤堵,清淤后河底与岸坡做到成线成面,在河道内部实现土方平衡。对超出限定清淤深度的河道重点区域,由参与建设各方结合淤泥检测结果及现场污泥性状情况,经各方认定后可继续清理,清淤后对低于设计河底高程情况,回填至设计底高程。在重点过村段岸坡清理过程中,发现部分河道存在垃圾堆积岸坡,影响美丽乡村整治环境,综合考虑到技术经济因素,按一定厚度清除岸坡垃圾,并回填至原岸坡位置进行覆盖,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及投资,避免堆放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3.生态修复
通州区水系以灌排沟渠为主,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原具有灌溉功能,随着周边土地开发利用,目前大部分沟渠失去灌溉功能,成为城镇排水、排污河道。部分黑臭水体因治理前为纳污沟渠,待截污管道修建后,黑臭水体由于无生态补水,成为了干涸的渠道,丧失生态功能[3]。
依据北京市水务局批复的《通州区河湖环境用水配置方案》,结合区域特征及定位,选择对区内主要沟渠进行补水,以提高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通过河道景观提升工程及三大水网建设工程实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自然景象。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后再生水作为水体补充水源,镇村级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附近沟渠,营造农村地区“潺潺溪流”景观,并回灌补充地下水;区级再生水厂处理达标后,按规划进行配置使用,主要用于市政绿化及生态补水,目前已从碧水再生水厂引水用于附近老城区玉带河补水,推进通州老城双修改造。
为保证黑臭水体长制久清,通州水务部门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引入先进黑臭水体处理技术,在重点乡镇典型村庄采用国际领先的“微纳米”气泡技术开展黑臭坑塘水体修复应用。“微纳米”气泡是一种人工曝气技术,针对水体溶解氧含量不足问题,利用特制装置产生大规模纳米气泡,给水体增加溶解氧,让好氧微生物得以存活,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快速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降解或转移,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水体中COD、BOD、氨氮等含量,明显增加水体能见度,使水体恢复自净能力和使用功能[4]。在治理过程中同时投加生物诱导剂及复合微生物,激活水体本体微生物,提高自净能力,强化污染物降解能力。经过一个月的修复治理,坑塘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消除了藻类、浮萍及水体黑臭,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及氨氮达到黑臭水体治理指标要求,水体中的污染物总体下降了70%,治理见效快且成效显著,未产生二次污染,为今后水体治理提供了技术数据支撑及成功经验。
(三)建立长效运营机制
通州区建成区及非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已分别于2017年底、2018年底前完工,均顺利进入运营阶段。建成区黑臭水体通过建立河长制长效管控机制,由河长办督促属地乡镇相关部门做好日常巡河,及时发现解决水体漂浮物、沿岸垃圾、污水直排口问题。非建成区黑臭水体运营管理,将河长制与PPP项目公司运营长效管控机制相结合,由PPP项目公司依据PPP项目服务合同,具体开展黑臭河道、截污管线日常运营管护,并引入第三方运营绩效考核单位,组织开展PPP项目绩效监控及绩效评价,按月出具运营维护绩效考核评分,经运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议后,根据审议结果支付运营期服务费,实现“按效付费”。
三、取得的成效
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和《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京政发〔2015〕66号)黑臭水体治理时限要求,在黑臭水体治理时间紧任务重条件下,积极系统推进黑臭水体治理,通州建成区及非建成区53条段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治理成效显著。
依据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建城〔2018〕104号)及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行动计划》(京政办发〔2020〕8号)关于黑臭水体水质交叉监测相关要求,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2020年第二、三季度部署,由其他区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完成了通州区53条段黑臭水体的交叉监测工作,有水河段水质监测数据全部合格,并上报至生态环境部和住建部。
治理后的河流呈现新面貌、焕发新活力,昔日“臭水沟”“黑水沟”变成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等河流实现水清岸绿,生态效果凸显,水环境的改善引来了白鹭、豆雁、天鹅等珍稀鸟类栖息。北运河景色优美正式通航,温榆河、运潮减河上榜“北京市优美河湖”。城乡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通州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率北京市第一,2022年通州区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均在Ⅳ类及以上,达到国家及市级考核要求。
四、结束语
通州区因地制宜,坚持科学、系统、源头治理,采用多元化治理体制,通过污水截流、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统筹推进黑臭水体及污水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对北京功能疏解、副中心建设、城市文化提升等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具有科学性和长效性,目前虽取得阶段性成果,还需不断持续巩固提升。
(本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