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专题七:硬联通软联通双向发力,轨道上的京津冀再上新台阶
作者:张宸玮 发布时间:2024-08-13

导语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从2.24日开始,北京北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陆续推出《北咨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专题》,述说十年来产业、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成效,研提未来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相关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交通一体化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十年来,三地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到“现实”,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启新十年的新篇章,应对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构建更加便捷顺畅、更加绿色智能、更加经济高效的轨道交通体系,为三地产业协同、创新协同等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京津冀交通实现互联互通

近年来,一批轨道交通线路陆续建成通车,京津冀之间已实现多条高铁和城际列车往来穿梭,京畿大地上路网密布、高铁飞驰,“轨道上的京津冀”已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风景线。

(一)硬联通持续发力

一是城市轨道交通有序落地,大大提高三地通达效率。京广高铁、京沪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京港台高铁、京昆高铁、津兴城际铁路等6条轨道交通陆续开通,京张高铁配套清河火车站、北京朝阳站、丰台站改造等铁路枢纽工程完工,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省市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933公里,较2014年增长38.3%,高速铁路总里程增值2576公里,基本实现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中心城区到毗邻城市时间缩短至1小时、主要枢纽到津冀主要城市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连接河北各地市的全国性铁路网已基本形成。

图1 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变化情况图

二是京津冀公路交通网织密,增强三地交通联系畅通性。京台、京昆、津石、京雄、大兴国际机场高速、首都环线高速通州大兴段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省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990公里,较2014年增长36.3%,三省市累计打通“待贯通路”“瓶颈路”32条段共2005公里,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实现断头路全都清零。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四纵四横一环”交通格局。(“四纵”包括京雄通道、京沪通道、沿海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包括津雄保通道、京秦-京张通道、石衡沧通道和秦承张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图2 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数变化情况图

(二)软联通强化赋能

一是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京津冀三省市联合发行“交通联合”互通卡,基本实现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一卡全覆盖”,推广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便民应用,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二是交通协同机制不断创新。北京交通委与津冀的交通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了京津冀三省市区域交通一体化统筹协调小组,下设专项推进组,专门负责协调推进跨区域规划、建设、运输、法规、信息化等有关具体工作,加速实现“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有效保障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二、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围绕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目标要求,聚焦交通网络体系、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剖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多层次轨交网络仍需优化。京津冀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成效显著,但从不同类型来看,干线铁路高铁的比例仍不及普速车,市郊铁路的运行频次不及长三角、珠三角,现代化首都通勤圈的服务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例如,截至2023年底,北京地铁市郊铁路里程数为365公里,相比日本东京都市圈接近4500公里的市郊铁路里程数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受既有铁路运能限制,市郊铁路未能实现公交化开行,开行时点、开行对数难以满足城市通勤需求,客流效果同样不佳。

二是轨道交通站城融合不够深入。轨道交通枢纽所在区域的规划中,虽然提及TOD模式,但缺乏具体的规划导引,存在以轨道设施建设的名义盲目占用土地资源、车站与周边建筑衔接不畅等现象。同时,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TOD模式的渠道尚未打通。

三、相关建议措施

一是持续加强通勤圈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服务。加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市郊轨道交通站网,增强城市间毗邻地区的跨区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换乘效率,完善和提高燕郊、廊坊和天津同北京之间的轨道交通服务。大力推进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的公交化跨区域运营,提升城际旅客联程运输服务。

二是大力推动轨道交通TOD模式落地。依托重要交通廊道,聚集多元化城市功能,导入酒店、办公、居住、娱乐、商业、文化、体育等多种设施,实现交通枢纽与商业区、居住区、综合功能区的复合发展。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场参与机制,积极引导社会主体参与轨道交通TOD模式的项目建设中,政企联动,带动区域经济圈发展,激发城市活力,提振城市消费,建设城市的经济引擎和更新发展的触媒点。

三是完善轨道交通应急保障功能。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建立全方位的交通感知系统和轨交大数据中心体系,将轨道交通运行时的车辆速度、发车时间、天气气温、轨面情况等信息综合呈现在数智化综合数据展示大屏,配合可视化图表分析辅助现场安全管理决策,提升多维监测、精准管控、协同服务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和质量。

本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