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8月1日,京津冀区域遭遇了140年来最严重的汛情,防灾救灾形势一度十分严峻,总体呈现影响范围大、经济损失重、受灾群众多、救援队伍广的特点,北京房山区和门头沟区、河北涿州市等地灾害较为严重,房屋倒塌5.9万间、严重损坏房屋14.7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2.5万亩,造成129万人受灾[1] ,各城市集结20万人防汛抢险队伍。特大暴雨过后,京津冀城市群的防灾减灾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
受强降雨影响,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发生超警洪水,河流无法承载,造成房山、门头沟、涿州等城市内涝,涿州启动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蓄滞洪区,100余个村被淹。究其原因,京津冀区域多年未受大雨侵害,随着快速城市化建设,部分蓄滞洪区不再是传统的农田,而是建了居民住房,布局了城市功能,形成人口密集的城镇,本次如不启用涿州的蓄滞洪区,洪水蔓延到核心城区,损失将更为惨重。城市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空间载体,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应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加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实施管理,将城市建设强度和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生态和城市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增强城市抵御灾害能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统筹好都市圈内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规建管
暴雨产生的洪水、河道漫溢造成多条道路中断受阻、桥梁断裂,例如,房山区受损毁县级以上公路10条、乡村公路230条、桥梁119座,77个村断路,北沟108国道多处被洪水冲毁,132个村通信中断,218个村供水中断,琉璃河和窦店2个110千伏变电站被洪水浸泡[2]。本次灾害暴露出基础设施系统多方面问题,京津冀地缘相接、地域一体,亟需统筹建立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增强设施管理的系统性和高效性。在硬件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加快建设韧性都市圈,全面分析都市圈地形和洪涝灾害特点,特别是此次灾害凸显的短板弱项,提高防洪除涝、抗震设防等综合防灾规划的标准,限制低洼地区、山区灾害易发区的城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有效服务覆盖率需达到100%,优化抗洪抢险、生产安全事故救援等救援力量布局,提高区域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平。在设施的统筹管理方面,建立都市圈市政基础设施定期沟通机制,研究制定区域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水平研究编制都市圈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搭建三地城市中涉及市政基础设施各政府部门的交流平台,有序推进跨界项目建设,强化区域的市政系统协同,整体提高重大灾害防治能力。
三是灾害易发区协同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需加强
本次特大暴雨,北京房山、门头沟累计降雨量达到600毫米,河北邢台累计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出现山洪、塌方、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灾情影响范围、受灾程度远超预期,群众转移、救援的临时调动安排较为仓促,存在多方准备不充分的情况。随着全球变暖、城市极端天气增多,亟需建立京津冀灾害快速协同应急响应机制与高效救援体系,集聚三地合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风险监测方面,借助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手段,搭建京津冀防灾减灾基础信息数据库,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将收集的信息实时汇总和自动处理,分析灾害强度、滑坡情况、建筑物损坏情况等,以及避难场所、受灾人数、安置情况等,数据库向三地各城市、不同部门共享。在应急智慧化管理方面,探索灾害风险感知技术、信息获取技术研发,基于信息共享数据,建立应急指挥平台,为京津冀高效的工程决策、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撑。
四是构建系统化的京津冀防灾减灾和预防性计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的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重点领域、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描绘了协同发展宏伟蓝图。基于本次京津冀特大暴雨对区域的深远影响,以及近年来全国各地洪涝、地质灾害频发的潜在影响,亟需制定京津冀防灾减灾制度体系,在跨区域的防灾减灾中起到主心骨作用。借鉴日本、德国经验,在中央、京津冀政府层面,建立系统化的法律条例、规划计划,涵盖潜在灾害发生地的调查和巡视,灾害时期的通信、交通、医疗和物资的保障,灾民的引导避难和安置等各个方面,实现“防灾—减灾—治灾”一体化。在组织实施层面,建立严密的防灾组织领导体系,例如2019年9 月18-20日台风过后,日本根据制定好的相关计划和条例,快速安排调配物资,启动紧急预案提供特别财政支援。在政府执行层面,分年度动态掌握区域防灾变化和重点,日本每年在3-4月发布本年度的防灾减灾计划报告,总结上一年度的灾害应对、防灾减灾政策实施情况,布置本年度的防灾减灾计划。
基于以上思考,以解决好灾后恢复重建为第一要务,以促进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下一步亟需把握好几个工作重点:首先,全面评估京津冀区域灾后受损房屋、道路等情况,制定相关的搬迁安置政策、标准,为规划和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其次,坚持京津冀系统化思考、整体性谋划,强化韧性都市圈理念,加快编制京津冀灾后重建指引性规划;最后,聚焦河流治理、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居民住房等领域,谋划一批解民忧、利长远、促发展的项目,注重落地实施管理,整体提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效能。
[1].引自8月9日新浪网报道:近129万人受灾,房屋倒塌5.9万间……灾后如何重建?北京明确|北京市_新浪财经_新浪网 (sina.com.cn)]
[2].引自8月9日新浪网报道:暴雨致房山2.15万户房屋损毁倒塌,6300余辆汽车被淹|暴雨|汽车|灾害_新浪新闻 (sina.com.cn)]
(本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