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率先探索构建专业服务国际网络,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首都特色品牌
作者:周威 郑志忠 发布时间:2023-10-19

专业服务业[1]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加快推动专业服务业“走出去”,既是行业自身国际化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入国际大循环的战略举措。充分发挥北京专业服务优势,探索构建专业服务国际网络,是引领我国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有益尝试,也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一、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引领我国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截至2020年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5.4万亿,占GDP比重的54.5%,其中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的60%[2]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际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分工中总体处于中低端位置,总量占比与两个“70%”规律[3]存在一定差距,服务贸易也长期存在赤字[4]。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进程中,服务业尤其是专业服务业作为沟通全球经济贸易活动和企业跨国经营的纽带,在全球产业与市场的整合过程中,有着实体经济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和重要地位,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全球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因此,率先探索构建专业服务国际网络,加快提升专业服务全球化服务能力,现实需求十分迫切,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图1:2011-202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统计(亿美元)

(二)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累计超过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1360亿美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经贸合作、能源资源合作等方面共同开展2000多个项目,“五通”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随着中国企业不断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叠加政治风险、文化障碍、法律体系差异以及环保劳动等问题,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部分“走出去”企业由于对投资国法律、税收、产业技术政策、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等缺乏深入了解,造成对外投资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与我国实体经济“走出去”相比,国内专业服务业“走出去”相对滞后,全球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的制约因素。因此,率先探索构建专业服务国际网络,瞄准对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专业服务需求,加快提升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全球化服务能力,着力拓展专业服务国际网络布局、创新服务方式,与实体经济并行出海,既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也能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服务保障。

(三)有利于提升核心超大城市国际竞争力

世界城市是具有全球控制能力的战略中心,是全球经济发展、贸易投资、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在全球治理新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不仅是全球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国际服务枢纽,在法律、会计、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集聚了大量全球化专业服务机构,各自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网络。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提升世界城市国际影响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发达国家输出国际标准、参与全球治理、配置世界资源的重要抓手。纽约汇聚了波士顿、德勤、麦肯锡、标普等会计、法律、咨询、信用评级等全球专业服务业头部企业,专业服务业生产产值超过了2千亿美元,确立了其在国际商务、国际仲裁、国际评级、国际咨询等领域的枢纽地位。与世界城市相比,国内一线城市专业服务业竞争力不强、全球化服务能力不足,还没有形成特色专业服务品牌和国际服务网络。因此,探索构建专业服务国际网络,围绕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集聚一批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建设一批服务全国、面向国际、内外连接的功能平台,既有利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在增强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北京优势

近年来,北京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城市发展由过去“聚资源求增长”进入到“疏功能谋发展”的发展新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等发生深刻变化,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成为首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截至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第一,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前,北京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8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优化首都城市功能布局的主动力、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的主窗口。北京率先探索建设专业服务国际网络,打造“一带一路”首都特色品牌,在政策、产业、企业、人才等维度具有以下优势。

(一)政策优势

作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北京对标国际规则,在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打造服务业竞争软实力、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方面成效明显。一方面,北京市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北京营商环境改革1.0—5.0版系列改革政策,随着改革的滚动压茬推进,北京营商环境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取得历史性突破,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效果显著,成为首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北京名列全球28位,超过部分欧盟国家和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水平。首都营商环境实现由“跟跑”到“领跑”的跃升,连续2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综合排名位列第一。另一方面,2020年,北京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服务领域开放步伐加快,与国际先进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获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升级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北京证券交易所成功开市。推进专业服务领域开放改革是“两区”建设重点任务。北京市出台多个政策文件[5],在降低准入门槛、推动资质互认、促进高端要素集聚、打造专业服务品牌、构建全球化服务网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推动了专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产业优势

北京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专业服务业发展始终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呈现规模化发展优势。2020年,北京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万亿元[6],贡献税收557.6亿元,约占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税收总贡献的10%。专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全面涵盖咨询与调查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工程与规划服务、商务管理服务等所有重点细分领域。专业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高端化、特色化的特点。会计、法律、知识产权、管理咨询、工程咨询、建筑设计等重点行业与其他省市相比,在企业规模、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如会计服务领域,2020年,北京会计服务业实现收入195.8亿元,全国占比20.5%,注册会计师近1.4万人,占全国的12.7%。2020年全国会计事务所业务收入前20强中,北京入围13家。同时,国际顶级机构云集,譬如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波士顿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在以高端生产性服务机构分布为主要指标的世界城市排行榜(GaWC)中,北京位居世界城市第六(Alpha+)。另外,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北京的本土专业服务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有35家律所设立了境外分支机构290个,遍布85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9家会计师事务所加入国际网络,信永中和、利安达自创品牌走出国门,分别在IAB排名第19、20名。广告、工程设计、建筑服务、人力资源等领域也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三)人才优势

对于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专业服务业,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最关键因素。高校资源和研发机构众多、高端服务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都为北京专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成为北京专业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北京有90多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1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有86万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以及2.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顶尖人才最好的学科和最佳的实验室有一半在北京。北京现在每10万人当中,大专以上的比例达4万多人,在全国遥遥领先的。据智联招聘和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北京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居全国城市榜首,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

三、对策建议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国际网络”,构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体系,培育一批实力强、服务水平高的高端专业服务品牌机构,集聚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的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各具特色的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服务全国、面向国际、内外连接的功能平台,增强面向国际国内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培育发展与加强规范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以“一个枢纽、一个网络、一个联盟、一批平台、一批政策”为框架的专业服务国际网络,全面提升首都专业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首都特色品牌。其中,“一个枢纽”即打造高能级专业服务国际枢纽;“一个网络”即布好专业服务国际网络;“一个联盟”即打造“一带一路”专业服务联盟;“一批平台”即精准对接和交流合作平台;“一批政策”即创新专业服务对外开放政策。

(一)一个枢纽:打造高能级专业服务的国际枢纽

1.实施“梧桐计划”,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名片式、地标性载体平台。依托CBD、金科新区、中关村示范区、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建筑设计等专业服务业,聚力打造1~2个千亿级专业服务综合性示范区,高效推动一批百亿级特色专业服务标杆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服务业集群。实施“一区一策”“一园一策”,在特色产业发展上给予投资补助、租金减免、融资支持等方面政策倾斜,加快特色领域的服务机构、行业组织和功能平台集聚。

2.实施“凤凰计划”,集聚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服务企业区域总部。参照GaWC名录等国际权威榜单,对尚未进入中国的全球服务机构以及专业服务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分行业、分区域强化精准对接,优化招商政策,从经营贡献奖励、运营支持、人才支持等维度满足跨国专业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打造国际企业落户中国首选地。

3.实施“雄鹰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专业服务品牌企业。对照国内法律、会计、人力资源、建筑设计、管理咨询、海外安保等专业服务行业十强名单、三十强名单,加大招引、培育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专业服务企业给予总部企业认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一业一策”国际化方案,进一步突破行业国际化发展瓶颈,支持本土综合服务和细分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拓展境外业务,探索建设专业服务国际联合体,提升专业服务业全球资源配置力和影响力。

(二)一个网络:布好专业服务国际网络

1.实施“灯塔计划”,打造专业服务国际网络功能中心。吸引和争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公共服务组织等,发挥国际组织的全球资源整合和协调带动作用。如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探索建设国际商事法庭,吸引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和商事调解机构在京设立业务机构,开展国际化业务。巩固提升北京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探索搭建境外企业在中国上市“海外板”,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为专业服务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提供平台支撑,支撑企业掌握行业标准、规则等制定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2.实施“驿站计划”,完善专业服务国际网络业务布局。依托北京国际经贸发展服务中心等海外平台,整合本土专业服务企业海外资源,建设系列化、规范化、实体化海外综合专业服务驿站,提供双向的综合专业服务,在自身走出去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企业按需择优选派青年业务骨干在海外驿站工作学习,并根据提供服务数量效果、人才培养情况等给予资金支持。

3.实施“伙伴计划”,拓展专业服务国际网络市场渠道。在会计审计、管理咨询、争议解决服务、知识产权、建筑设计等领域探索推进京港澳专业服务机构共建,会同港澳有关部门推出一批合作共建清单。加强与香港贸发局等港澳机构合作,搭建港澳专业服务业与北京有关企业的互动平台,探索组建京港澳“走出去”联合体。以建筑设计领域为突破,支持以联合体方式开展国际专业服务。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商会会长圆桌会议、国际大都市商会会长联席会议等多边工商合作机制作用,探索国际专业服务合作机制建设。

(三)一个联盟:建设“一带一路”专业服务联盟

1.实施“共商计划”,举办“一带一路”专业服务国际峰会。依托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组织国内外顶级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协会等,共同发起成立子联盟——“一带一路”专业服务业联盟,探索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专业服务业国际合作峰会”,打造我国参与全球专业服务领域治理发声平台、专业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专业服务领域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和专业服务业国际间交流合作平台。

2.实施“共建计划”,维护专业服务业“走出去”良好秩序。依托各领域行业协会,发布涉外业务“黑名单”,促进专业服务业规范发展,有序“走出去”。探索建立专业服务领域“北京服务”认证体系,推动高端服务企业参与“北京服务”自愿性认证,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3.实施“共享计划”,促进经验共享和业务合作。做实建设“一带一路”专业服务联盟,开展信息互动、技术合作、行业研究、统计分析等工作,举办企业国际化发展经验交流会、行业品牌企业推荐会,编制行业国际化发展白皮书、“走出去”案例集,统筹行业力量编制“走出去”公共数据库、知识库,促进专业服务资源整合。

(四)一批平台:建设专业服务推介对接平台

1.打造专业服务国际品牌宣传平台。多举措提升北京专业服务业品牌感知度,定期发布《北京市专业服务业发展白皮书》,对外展示全市专业服务业产业密度、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规模能级等发展情况,提升外界的感知度与关注度。借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街论坛、京港洽谈会等重大平台,做好专业服务业各领域宣传展示,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并结合招商引资、企业恳谈会等活动不断加强对北京专业服务业的宣传推广。

2.搭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对接平台。开发专业服务“走出去”APP,以服务北京对外经贸合作需求为切入点,设置政务服务、专业服务、政策指导、咨询信息、金融服务、项目发布等多功能版块,提供境外专业服务机构信息查询、机构网点导航、项目案例等服务,“走出去”企业在线即时发布专业服务需求,建立“走出去”专业服务生态圈。重点围绕外汇政策、境外政策法规、文化、宗教、安全防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联合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商协会开办“走出去”课堂。定期组织“走出去”企业与专业服务机构对接。

3.搭建专业服务“走出去”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建立境外投资“一表填报”系统,简化备案手续和流程。积极推动商务主管部门向自贸试验区授权企业非金融类境外投资备案管理服务事项。积极协调我驻外使领馆和外国驻华使馆商务部门,为“走出去”企业项目洽谈、产业对接活动牵线搭桥、解决海外发展面临的问题,助推专业服务“走出去”企业扩大影响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符合条件的“走出去”企业员工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

(五)一批政策:创新专业服务产业政策

1.实施更加开放的准入政策。探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实施“产业+园区”开放,力争在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先行先试,率先在外资进入门槛、外资比例、业务领域、经营范围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法律、会计、建筑设计等部分领域通过国家间的协议签署,在集聚区内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

2.实施更具吸引的人才政策。支持专业服务企业开展管理培训、海外交流等人才培训项目。探索楼宇大学、企业大学等模式,提供专业技术、企业管理、跨国经营等高层次人才培训。探索实施重点服务领域国际执业资格认可,开展海外人才永久居留、出入境便利服务以及在京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符合条件的直接留京工作试点。加大对专业服务业高端人才在降低个税、落户、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产业人才竞争力。

3.实施更加精准的扶企政策。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高端专业服务企业优惠,如人才培训成本税前抵扣等。探索对专业服务企业海外业务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对跨境设立实体分支机构的给予资金支持。实施更加便利的外汇政策,如实行白名单监管制度,尽可能加快跨境支付进程。争取开展企业跨境资金进出税收抵扣试点,对同一个机构因为同一业务往来的跨境资金采取单向税收或进行税收抵扣的方式。探索取消境外机构向国内机构跨境支付资金10%的预提所得税制度。


[1]本报告中涉及的专业服务主要指具体包括法律服务、财税服务、咨询服务、广告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会展服务、工程技术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质检技术服务等十大类。

[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国统字〔2019〕43 号)的划分范围,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具体指信息传 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探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 其中前三个部门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3]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

[4]近年来,全球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达1/4;主要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占比更是在四成以上。与之相比,我国差距很大,2020年我国服务业GDP占比约为54%,服务贸易占总贸易额的约12%,服务贸易逆差超1000亿美元。

[5]专业服务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两区”建设专业服务领域工作方案、专业服务业助力“走出去”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

[6]根据最新的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2019),尽管专业服务业并未做单独的分类统计,但根据具体行业领域,其大致可有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及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三个子行业统计数据加总得出。

本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更多阅读: